虽然最近的一些政治观点声称种族是“生物学现实”,但20世纪科学界对种族认知的形成却恰恰相反,并达成了广泛共识:种族并非生物学概念。

在20世纪初期,许多科学家仍然秉持着种族主义的观点,认为不同种族之间存在着本质的生物学差异,甚至认为某些种族在智力、道德等方面优于其他种族。然而,随着遗传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历史和社会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些观点逐渐被科学界所抛弃。

遗传学研究表明,人类基因组的变异绝大部分存在于同一种族内部,而非不同种族之间。换句话说,两个来自同一种族的人之间的基因差异,可能比来自不同种族的人之间的差异还要大。这表明,种族并非由特定的基因或基因组合所决定,而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为了适应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而产生的表型差异。

人类学研究也进一步支持了这一观点。人类学家通过对不同人群的体质特征、文化习俗等进行研究,发现种族之间的差异并非是绝对的、固定的,而是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和流动性。例如,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种族的定义和划分标准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这意味着,种族并非是客观存在的生物学实体,而是一种社会建构。

历史学和社会学研究则从更深层次揭示了种族概念的起源和演变。这些研究表明,种族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与殖民主义、奴隶制等历史事件密切相关。种族主义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人为地制造了种族差异,并将这些差异作为剥削和压迫的借口。因此,种族并非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历史和社会力量塑造的产物。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科学界已经普遍认为种族并非生物学概念,但种族歧视仍然是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这是因为种族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并对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消除种族歧视不仅需要科学研究的推动,还需要教育、法律等各个方面的努力。

总结来说,20世纪科学界对种族认知的演变是一个从生物学种族主义到社会建构主义的转变过程。遗传学、人类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研究都表明,种族并非是生物学现实,而是一种社会建构。尽管如此,我们仍需警惕种族歧视的存在,并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