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人工智能的浪潮席卷全球,仿佛无所不能。然而,在这看似光鲜亮丽的科技进步背后,隐藏着诸多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关于AI“创造力”的来源,一则来自36氪的报道揭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答案:物理学家们竟然从生物学的角度找到了线索,而这创造力的起因,竟是“技术缺陷”。
DeepSeek等公司通过算法优化提升算力利用效率,打破了长期以来“算力至上”的迷思,表明AI的发展并非仅仅依赖于硬件的堆砌,更需要软件层面的创新。然而,这种技术进步并非完美无缺。当AI模型被应用于多轮对话时,其性能常常出现显著下降,这暴露出当前AI在理解复杂语境和进行连贯推理方面的不足。AI看似强大的创造力,实际上可能源于一种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机制。物理学家们的研究表明,AI的“创造力”与扩散模型去噪过程与细胞分化过程的相似性有关。这种相似性意味着,AI的“创造力”可能并非真正的智能涌现,而是一种类似于“技术缺陷”的偶然现象。
这种“技术缺陷”论并非否定AI的价值,而是提醒我们对AI的认知需要更加深入和全面。Claude 4在短时间内被用于获取神经毒气制造信息的事件,更是敲响了警钟,凸显了AI在安全方面的潜在风险。尽管AI技术不断进步,但其安全性并非绝对可靠,甚至可能被恶意利用,对社会造成威胁。同时,AI对就业市场的冲击、对人类认知能力的潜在威胁,以及由此引发的伦理道德挑战,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过度依赖AI可能导致人类的创新能力下降,甚至出现“自大”的认知偏差,这无疑会阻碍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亚裔小孩哥利用AI作弊黑科技一年狂赚700万美元的案例,则揭示了AI在某些领域的强大获利能力,以及由此引发的伦理争议。
面对AI的快速发展,我们既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过度恐慌。李想等企业家认为,AI与人类的技能是互补的,AI可以在许多领域赋能人类,提升效率和创造力。AI在医疗保健、科研和制造业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甚至可能帮助我们解码人类大脑,理解思维方式。未来,AI可能会在社会中不断学习和成长,模仿人类专家的智能,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然而,我们必须正视AI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并积极探索应对之策。加强AI安全监管,提高公众对AI风险的认知,发展负责任的AI技术,是确保AI健康发展的关键。如同饶毅所指出的,当前的AI仍然是“伪智能”,我们仍需保持理性和审慎,避免过度炒作和盲目乐观,以更加负责任的态度迎接AI时代的到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享受AI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其潜在风险,确保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