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工智能领域最引人瞩目的突破莫过于大型模型的崛起。这些模型不再仅仅是娱乐和效率工具,它们正在悄然渗透到科学研究的各个角落,成为科学家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强大助手。从辅助文献检索,到加速复杂的科学计算,大型模型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着科学研究的范式。

大模型,科学研究的新引擎

大型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它们凭借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极大地提高了科研效率。例如,在过去,科学家们需要花费大量时间阅读和整理文献,才能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而现在,借助基于大型模型的文献知识库,研究人员可以快速检索到相关文献,并自动提取关键信息,极大地节省了时间和精力。复旦大学联合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发布的 Planet Intelligence @Climate(PI @ Climate),作为中国首个自研气候领域大语言模型,正是这一趋势的鲜明体现。它旨在解决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的重大科学问题,充分展示了大型模型在解决复杂科学问题上的潜力。

深势科技的研究则揭示了人工智能在科学领域应用的另一面:降维。通过强大的建模能力,人工智能能够降低计算复杂度,从而实现对多种类型数据的多维度分析和预测。在药物发现等复杂过程中,大型模型能够快速筛选潜在的候选药物,并预测其药理活性,极大地缩短了药物研发周期。更进一步,大型模型甚至可以充当现实世界的虚拟系统,在证明数学猜想和发现新材料等领域展现出潜力,这无疑为科学研究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SciArena:为科学而生的评测平台

随着大型模型在科学研究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如何对其性能进行全面评估和持续改进,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针对这一需求,专门为科学文献任务而生的 SciArena 平台应运而生。SciArena 的出现,标志着科研领域对大型模型评估的重视,并致力于构建更具针对性的评估体系。此前,通用评测基准如 MMLU 和 C-Eval,虽然能够对大型模型的语言理解能力和知识覆盖范围进行综合评估,但缺乏对科学领域专业知识的深度考察。而 SciArena 则弥补了这一不足,它能够更准确地评估大型模型在科学领域的表现,帮助科学家们了解不同模型的优势和劣势,从而选择最适合自身研究需求的模型。AIME 则专注于评估大型语言模型的高级数学推理能力,这对于需要进行复杂数学建模和分析的科学研究至关重要。这些专门针对科学领域的评测基准,为大型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挑战与未来:大模型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尽管大型模型在科学研究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它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安全与隐私风险是首要问题。大型模型需要访问和处理大量的科学数据,如果数据安全措施不到位,可能会导致敏感信息泄露。此外,大型模型的概念表征机制也需要进一步研究。我们需要了解大型模型是如何从语言和多模态数据中学习和理解科学概念的,才能更好地利用它们进行科学研究。

资源的限制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大型模型的训练和部署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和数据,这对于一些科研机构和个人来说可能是一个障碍。幸运的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成本正在逐步降低,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和个人将能够享受到大型模型带来的便利。值得注意的是,自 2023 年以来,国内外众多互联网大厂纷纷加入大模型研发的浪潮,并不断推出新的模型和应用,这无疑将加速大型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进程。

总而言之,大型模型正在深刻地改变着科学研究的方式。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大型模型将会在科学发现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辅助文献检索到加速科学计算,从虚拟现实世界到发现新材料,大型模型正在为科学研究注入新的活力。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大型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我们需要不断探索新的应用场景,解决面临的挑战,才能真正释放大型模型的潜力,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大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