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气候危机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创新性的,甚至是未经充分验证的技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的目标直指从大气中移除二氧化碳。虽然减少排放仍然是最重要的任务,但人们逐渐认识到,过去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需要我们采取积极的移除措施。这催生了一个蓬勃发展的“碳移除”产业,其中,海洋因其巨大的碳汇潜力而备受关注,这既带来了兴奋,也引发了相当大的怀疑。众多公司和研究机构正在探索增强海洋吸收和储存碳的自然能力的方法,包括沉降岩石和海藻等物质,以及涉及工程化颗粒和碱度增强等技术含量更高的方案。

一家名为Gigablue的公司正处于这场运动的前沿。该公司最近宣布出售20万个与其海洋碳捕获技术相关的碳信用额度。Gigablue最初的名称是“Gigaton”——指的是科学家估计每年必须移除的10亿吨二氧化碳,才能有效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该公司的具体方法是向海洋中释放专门设计的颗粒,以将碳捕获在海底。然而,这项声明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对这种未经证实的技术的有效性和环境影响提出了关键质疑。核心问题在于,对于大规模海洋操作的长期影响,缺乏既定的科学共识。虽然理论——利用海洋固有的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引人注目,但实际应用和潜在的意外后果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未知。数十家其他实体正在寻求类似的策略,包括沉降各种有机和无机材料,过去四年中已经进行了近50次实地试验。

海洋碳移除的商业化进程,因碳信用额度的争议性问题而变得更加复杂。这些信用额度由寻求抵消其排放的公司购买,代表着声称的温室气体减少或移除。然而,自愿碳市场受到了严格的审查,许多指控称,许多信用额度并不代表真正的、额外的碳移除。这些信用额度的有效性通常难以验证,而且人们仍然担心,它们允许污染者在声称承担环境责任的同时,继续一切照旧。正如《纽约时报》最近强调的那样,最初投资者热情高涨,其中包括比尔·盖茨等人物,但随后人们对这些技术的可扩展性和环境风险越来越怀疑。此外,正如《卫报》报道的那样,去年森林和陆地等天然碳汇几乎没有吸收二氧化碳,这凸显了寻找有效解决方案的紧迫性,但也突出了仅仅依靠自然系统的脆弱性。这场辩论延伸到了对可行解决方案的定义,一些人主张“真正归零”——完全消除化石燃料的使用——而不是依赖抵消和未经证实的碳移除技术。

除了信用额度的有效性问题之外,操纵海洋的生态风险也是巨大的。改变海洋的化学和生物组成,即使是为了提高碳吸收,也可能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无法预见且可能具有破坏性的后果。例如,从理论上讲,涉及增强岩石风化的实验很有前景,但引发了人们对增加矿物含量对海洋生物影响的担忧。同样,由Carbon to Sea(由Meta前首席技术官Mike Schroepfer创立的Additional Ventures分拆而来)等组织牵头的海洋碱度增强计划,需要仔细考虑对脆弱海洋平衡的潜在破坏。 “海洋倾倒”——一个用来描述其中一些做法的术语——引发了人们对污染和长期环境危害的担忧。国际社会已经开始应对这些挑战,正如在COP29上达成的旨在建立碳信用额度创建、交易和注册规则的协议所证明的那样,尽管仍然存在重大障碍。

总而言之,对海洋碳移除的追求需要一种谨慎和科学严谨的方法,优先进行彻底的研究、健全的环境监测和透明的监管,以确保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不会无意中加剧其他生态问题。我们必须认识到,仅仅依赖未经充分验证的技术,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可能带来适得其反的后果。 因此,我们需要在追求创新的同时,保持足够的警惕,确保我们的行动不会对脆弱的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在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时,我们需要多方面的策略,包括减少排放,开发可靠的碳移除技术,以及保护和恢复现有的自然碳汇,这才是通往可持续未来的最佳途径。未来,我们或许会看到更多关于海洋碳移除技术的争议和突破,但无论如何,公开透明的讨论、严谨的科学评估和负责任的监管,都将是确保我们走向正确方向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