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这座以宏伟建筑和多元文化著称的城市,正将目光投向一种更深层次的力量:韧性。韧性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经济复苏的范畴,扩展为生态健康、社区福祉以及气候变化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而其中,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紧迫性,成为城市韧性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

作为推动这股自然韧性意识的先锋,佩吉·诺泰巴特自然博物馆(Peggy Notebaert Nature Museum)于2025年6月推出了沉浸式展览“丝丝相连:自然的韧性(By A Thread: Nature’s Resilience)”。这一展览不仅展示了丰富的自然奇观,更将科学研究与保护实践相结合,深刻揭示生物多样性在维系地球健康中的至关重要作用。展览通过互动体验让各年龄层的参观者直观感受生物链的微妙平衡及人类活动对其影响的严峻挑战。伴随展览开幕的夏日自然节(Summer Nature Fest),活动中穿插着科学家主导的互动教学、活体动物展示以及户外探索项目,激发公众积极参与自然保护的热忱。联合Fox 32电视台等媒体的宣传推动,这场跨界的全民动员反映出芝加哥对自然保护的城市级别关注和责任担当。展览传递的核心理念“保护自然非被动,而是积极行动”,正与社会对生态危机认知的觉醒相呼应。

除了博物馆的示范引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也逐渐成为芝加哥构建社会经济韧性的重要手段。2025年,研究者B. Hegazy通过探索闭环生态经济系统,揭示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经济繁荣密不可分。该研究表明,自然环境不仅提升城市美学,更是驱动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这一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得到The Nature Conservancy等组织的广泛实践,覆盖全美50州及70多个国家。芝加哥的“自然韧性计划(Resilient by Nature,RxN)”特别关注将自然元素融入社区,提升居民健康、创造经济机会并增强抵御气候冲击的能力。该项目率先打破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间的壁垒,强调环境健康、经济稳定与社区福祉的内生联系。安-艾瑞尔·维基奥(Ann-Ariel Vecchio)作为雅各布斯(Jacobs)公司的专家,通过结合洪水韧性、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和城市设计等多领域知识,体现了这种复合型创新战略的实践价值。

自然的影响不仅限于生态和经济层面。杰·拉尔森(J. Larson)及其七位追随者的研究表明,身处自然环境或仅仅欣赏自然美景,都有助于缓解压力、减少恐惧和愤怒,提升积极情绪。这种内在连接源自生物恋(biophilia)理论——人类对自然的天生亲和力,早在2012年由K.G. Tidball等学者探索。心理学家S.S. Luthar在2000年定义的韧性概念强调,在逆境中积极适应的过程往往依赖强大的人际关系和归属感,而与自然的互动正是加强这些社会联系的重要途径。此乃芝加哥推动社区韧性的精神内核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人们的幸福感却显示出下降趋势,这一现象凸显了生活体验和人与自然连接的重要价值。

芝加哥对于韧性的追求,远非消极应对当前的挑战,而是一场对未来的积极投资。无论是通过Choose Chicago推广全球旅游,还是依托佩吉·诺泰巴特自然博物馆开展的保护教育,亦或在社区范围内实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城市正拥抱一个包容生态、经济与社会的整体可持续发展模式。认识到生态健康、经济繁荣与人类福祉的密不可分,芝加哥不仅稳固其经济中心地位,更成为韧性城市发展的典范。其多元创新的城市精神,为未来的成长与适应提供了坚实基石。这条“丝丝相连”的生态韧性之路,不仅关乎环境,更关乎这座城市和它居民的共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