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的飞速发展正在改变全球社会的方方面面,但如何实现兼顾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的AI治理,成为当下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 WEF)近年来强调,将神经多样性(Neurodiversity)视角融入AI治理,不仅能够提升技术的公平性和透明度,更能推动构建以人为本的智能社会。
神经多样性涵盖了诸如自闭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读写障碍等大脑功能的自然变异。长期以来,AI设计者往往基于一种“神经典型”认知假设来开发技术,这种单一化视角忽略了不同认知方式的价值,也限制了AI系统适用的人群范围。例如,某些AI界面设计可能无法满足注意力分散或处理信息方式不同人群的需求,导致技术包容性不足。WEF及其“AI治理联盟”指出,将神经多样性人才纳入设计流程,是实现多样化需求满足和技术公正的关键。
从技术创新角度来看,神经多样性人才的认知特点恰好与AI的复杂性需求相契合。他们对细节的极端敏感性、强大的模式识别能力和非线性思考习惯,能帮助发现传统AI模型忽略的偏见和漏洞。这种独特视角促进了更公平和透明的算法构建。例如,Ultranauts公司在完全远程的工作环境中,成功吸纳大量神经多样性员工,并由他们主导质量工程和保障工作,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同时提升包容性。此外,像Eyejustread这样的辅助技术,则充分利用AI来减轻神经多样性人群的学习障碍,体现了技术对个体赋能的双向作用。
WEF强调,构建负责任和包容的AI治理体系,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挑战,更是社会政策和文化层面的革新。政策制定者应主动推动制度变革,鼓励和支持神经多样性个体加入到AI的研发和监管体系中,通过多元视角使治理机制更具适应力和人文关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布的生成式AI教育指导方针亦强调,AI的教育应用必须包容各种认知差异,促进所有人平等受益。
值得注意的是,神经多样性对创新群体的贡献已逐渐被商业界认可。英国创意产业中的高达20%-50%的人员被估计具备某种神经多样性,这与创新能力高度相关。通过打造包容性工作文化,不仅能释放神经多样性人才的潜力,也能为企业注入新的创新动力,从而促进AI技术的突破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增长。
AI的未来应摆脱边缘化和同质化的陷阱,将赋能每一位用户作为目标。Victor Santiago Pineda提醒道,AI应该成为残疾人及神经多样性个体的力量源泉,而非障碍。利用AI提升多样性群体的参与度,将赋予AI治理更多的公平性与人文色彩。
综上所述,融合神经多样性视角的AI治理不仅促进了技术的进化,更为塑造更加公平、透明和包容的智能社会奠定了基础。世界经济论坛及相关国际机构的努力标志着全球对这一议题的重视,预示着未来AI的发展不再是单向技术推动,而是多元认知交互的成果。拥抱神经多样性,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科技智慧,更让AI真正成为支持全人类的强大工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