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政府治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英国白厅(Whitehall)作为国家决策和行政的核心机构,正积极推动利用AI来削减成本、提高效率。然而,这种雄心勃勃的计划中隐藏着不可忽视的风险,涉及技术实现、伦理规范以及社会影响等多方面。透视英国政府目前的AI应用实践,可以发现其在数字化转型道路上的机遇与挑战交织,亟须审慎而全面的战略规划。

英国政府计划通过AI技术处理大量日常事务以节省公共开支。例如,工作与养老金部每天需处理多达两万五千封信件,通过自动化系统来分拣和响应这些邮件,一方面缩减人力成本,另一方面提高办事效率。此外,在司法系统中,政府也在探索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以期加速案件处理和优化资源配置。首相星默(Rishi Sunak)甚至将AI视为应对当今“动荡时代”的关键工具,承诺通过数字化政府服务带来高达450亿英镑的经济收益。这一愿景彰显了英国政府将技术创新置于国家战略核心的决心。

然而,AI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快速部署带来了不少隐忧。首先,是技术选择的战略考量——是自主研发还是依赖外部供应商。政府内部已开始尝试自建AI工具,如财政部开发的“HMTGPT”,用于优化财政支出和提升生产力;地方政府也在试验“Humphrey”AI,用以简化规划和社会护理等行政流程。自主研发能够增强数据掌控和技术主权,减少对私人科技巨头的过度依赖,这对于保障数据安全至关重要,呼应了《数据(使用和访问)法案》防止少数企业垄断的立法精神。但这种路径投入巨大,且面临技术人员匮乏等瓶颈。反之,采购成熟商业AI产品则更快捷高效,但易受制于供应商控制,数据权益难以保障。

其次,AI系统潜在的偏见和歧视风险令人担忧。近期曝光的英国政府福利欺诈检测AI存在对不同年龄、残疾及婚姻状况人群不公平对待,暴露了算法训练数据和模型设计的问题,暗示AI可能放大社会原有不平等。更令人警惕的是,一些科技公司向司法部提出了激进建议,如在特定罪犯身上植入追踪器,触及公民权利和伦理底线。这种技术工具的使用,如果缺乏充分的监管和监督,容易滋生滥权和侵犯隐私,引发社会对数字治理的信任危机。

此外,AI浪潮对公共部门劳动力也产生了冲击。星默政府计划通过AI取代部分公务员工作,以追求成本降低和效率提升,却遭遇工会强烈反对,忧虑失业和社会不稳定。政府呼吁职工积极适应AI带来的变化,将其视为提升技能的契机,但这一转变过程需要大量培训和支持,社会如何平衡自动化与就业保障成为重大课题。

应对上述挑战,英国政府必须构建全面的AI治理框架。首先,应确保AI系统的透明性、可解释性及公平性,防止算法暗藏歧视。其次,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防范个人信息被滥用。第三,政府应加大对AI人才的培养投入,提升公共部门技术能力,增强自主研发实力。最后,积极参与国际AI治理合作,共同应对AI武器化、算法偏见等全球性问题,形成良性的国际技术环境。

总的来看,英国政府利用AI提升治理效率是一场必然之举,但这条道路充满曲折和风险。成功关键在于如何在追求数字化转型和节约成本的同时,始终坚持对社会公平、个人权利的保护,避免技术滥用带来的副作用。只有通过科学规划、严谨监管和全民参与,英国才能在这场人工智能革命中站稳脚跟,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同时,维护社会的公正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