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末的德国,正值欧洲思想与工业变革激荡的时期。尽管工业革命的浪潮在英国等地轰轰烈烈地展开,德国却另辟蹊径,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智力转向——不仅关注技术的具体应用,更开始系统地反思“技术”的本质和其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这种探索与后来19世纪普遍认知的理论发展并行,甚至在某些方面领先,为技术作为独立学科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技术”(德文中为*Technik*或*Technique*等相近词汇)的概念开始在欧洲多种语言中流行,然而其含义尚未固化。在加州理工学院比较文学教授乔斯林·霍兰(Jocelyn Holland)最新的著作《理论的实践:1800年前后德国的技术反思》中,生动重现了这一知识转型期。霍兰通过分析18世纪德国众多关于技术的词典、专著和教学手册,揭示了当时文化中对机械原理及其操控方式的浓厚兴趣。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德国在工业革命初期的实际工业生产上略显滞后,但在技术理论的探讨上却处于前沿,这种对技术哲学意义的深刻追问,体现了他们不仅是追赶工业进步的技术模仿者,更是技术知识的哲学开拓者。

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背后,是18世纪德国科学文化的蓬勃发展。尽管法国、英国和西班牙在经济和商业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德国诸邦却孕育了思想家、艺术家和创新者的活跃氛围,对人类知识与创造力产生了深远影响。近期加州理工学院的科研成果,如化学家霍西亚·尼尔森(Hosea Nelson)使用电子衍射技术推动化学研究的突破,以及数学家亚历克斯·邓恩(Alex Dunn)和马克辛·拉兹维尔(Maksym Radziwill)破解了德国数学家恩斯特·库默(Ernst Kummer)提出的一个175年难题,都彰显了这一历史根基在现代学术上的延续。

此外,18世纪德国采矿业的举措尤具示范意义。这是最早呼吁“有用科学”——即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工业应用科学——的行业。矿业的这种需求帮助推动了基础科学研究的兴起,奠定了后来科研投资的理念基础。简单如杠杆原理的机械装置,就成为德国学者探讨智能与物理交汇的哲学工具。乔斯林·霍兰强调,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思想上的跨越,技术由此从单纯“工具”升级为“心智”作用的载体。

加州理工学院作为现代学术机构,承袭了18世纪德国这一求索精神,将科学研究与教育紧密结合,致力于通过创新推动社会进步。诸如波莫纳学院开设的科学与技术研究项目,亦映照出对这一历史阶段知识传统的持续挖掘。回望历史,我们可见18世纪德国对技术的再定义不仅启发了其后数代学者,更成就了当代工程学、自然科学与技术哲学的基础框架。

总结而言,18世纪末德国对“技术”概念的深入探讨,是科学思想与工业实践深度融合的起点。这不仅反映在语言与学科领域的构建,更体现为一种文化自觉——对技术,作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核心力量的哲学反思。正是这一时期奠基的思考,为后来的技术革新与学术深化铺路,也让今人得以更全面理解技术的多维价值。未来科技的发展,依旧离不开对技术本质的锐意探问与持续深化,这正是18世纪德国智慧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