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技术的飞速发展,正以不可逆转之势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与机遇,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改善了生活质量。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AI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伴随着潜在的风险与挑战,特别是诸如AI换脸、AI拟声等技术的成熟,为不法分子提供了新的犯罪手段,滥用现象层出不穷,对个人隐私、社会秩序以及公众信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这些挑战不仅考验着现有的法律法规,也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面对AI技术滥用带来的严峻挑战,如何在保障技术创新的同时,有效地防范和治理风险,成为了摆在监管部门和社会各界面前的重要课题。为了规范AI服务和应用,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中央网信办于2025年4月启动了为期三个月的“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行动。这一行动是对AI技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一次集中整治,旨在为AI技术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为构建一个安全、可信、负责任的AI生态环境奠定基础。
AI滥用的主要表现与危害
此次专项行动聚焦于AI技术滥用乱象,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也是最为突出的问题,是AI换脸和AI拟声技术对公众权益的侵犯。这些技术被不法分子利用,可以伪造他人身份,进行诈骗、诽谤等违法犯罪活动,严重损害了受害者的名誉和财产安全。想象一下,有人利用AI换脸技术伪造一段视频,让公众人物说出不实言论,或者利用AI拟声技术模仿亲友的声音进行诈骗,其造成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将是难以估量的。专项行动对此类行为进行了严厉打击,通过技术手段和人工审核,识别并处置了大量利用AI技术进行侵权行为的账号和产品,彰显了监管部门对维护公众权益的坚定决心。其次,行动重点关注了AI内容标识缺失导致的公众误导。许多AI生成的内容缺乏明确的标识,容易让公众误以为是真实信息,从而产生错误的判断和决策。这不仅影响了公众的知情权,也可能引发社会恐慌和混乱。例如,在社会热点事件中,AI生成虚假新闻,如果缺乏明确标识,很容易误导公众舆论,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因此,专项行动要求AI服务提供商必须对AI生成的内容进行明确标识,确保公众能够区分真实信息和虚假信息,这是对公众知情权的基本保障,也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举措。最后,行动还针对AI技术在小程序、应用程序和智能体等领域的滥用问题进行了整治。这些平台往往是AI技术滥用的高发地带,存在大量未经审核或审核不严的违规产品。一些不良商家利用AI技术生成虚假广告,诱导消费者购买劣质产品,或者利用AI技术窃取用户个人信息,进行非法交易,这些行为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专项行动的有效措施与显著成果
在专项行动的第一阶段,中央网信办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据统计,截至目前,累计处置了3500余款违规小程序、应用程序和智能体,清理了超过96万条违法违规信息,并对3700多个违规账号进行了处理。这些数据充分表明了中央网信办在整治AI技术滥用问题上的决心和力度。为了提高整治效率,北京市网信办在行动中创新了工作模式,特别建立了针对AI技术误用的举报途径,并构建了“用户身份识别、平台审核、联合处理”的工作流程。这一流程不仅提高了整治效率,也有效推动了用户参与,使广大网民成为监督和举报违法违规行为的重要力量,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监督力量”的理念。上海等地也积极行动,开通了举报渠道,并建立了相应的处理机制。
展望AI治理的未来
“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行动的开展,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违规行为清理,更是一次对AI技术发展方向的引导和规范。它向全社会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AI技术的发展必须以人为本,必须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在享受AI技术带来的便利和机遇的同时,我们也要警惕其潜在的风险和挑战。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AI监管体系,加强技术研发和应用的安全评估,建立健全AI伦理规范,推动AI技术朝着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同时,也需要加强公众的AI素养教育,提高公众对AI技术的认知和防范能力,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可信、负责任的AI生态环境。这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AI发展环境。专项行动的成功,为后续的AI治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构建数字中国提供了有力保障,预示着我们将在一个更加安全、可靠的数字环境中迎接AI带来的无限可能。AI技术治理的道路依然漫长,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完善,才能真正实现AI技术服务于人类的美好愿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