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写作的黄金年代已逝,我们哀悼一位巨人的陨落。2025年4月,物理学家和科普作家杰里米·伯恩斯坦(Jeremy Bernstein)与世长辞,享年95岁。他的离世不仅标志着一位杰出科学家的职业生涯的终结,更象征着一个时代的谢幕——一个科学探索与人文关怀并重的时代。伯恩斯坦的一生,是科学理性的光辉与深刻人文思考的完美结合,他在学术领域的卓越成就,科普写作的巨大贡献,以及对社区的积极参与,都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他并非仅仅是一位科学家,更是时代的观察者,敏锐的思想家,以及一位充满生活热情和独特个性的智者。

伯恩斯坦的学术起点是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专攻电磁学和基本粒子物理学。师从朱利安·施温格(Julian Schwinger)的经历,为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物理基础。但他并未止步于实验室的精密仪器和复杂的公式推导,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世界。他深知,科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理论的精妙,更在于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因此,他毅然选择了将深奥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大众易于理解的语言,开启了他辉煌的科普写作生涯。他擅长通过人物访谈、生动叙述和深入浅出的讲解,将科学的魅力传递给更广泛的读者,让更多人能够领略科学的奥妙。他不仅仅是科普,更是在传播一种科学精神,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一种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伯恩斯坦的科普写作不仅仅是对科学知识的普及,更是对科学精神的传播,这体现在他对生活各个方面的观察和评论中。透过他在《阿斯彭时报》上发表的诸多文章,我们得以窥见他广阔的兴趣爱好和独立思考的精神。从朝鲜政治局势的分析,到登山探险的风险与刺激,再到对当地人物的细致观察和评论,他的文字总是充满着洞察力和批判性。他曾撰写关于登山家唐·惠兰斯(Don Whillans)的文章,并对电影《Eiger Sanction》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展现了他对冒险精神的欣赏和对商业化的反思。他与达赖喇嘛等名人有过交集,并积极参与当地的文化生活,体现了他对不同文化和思想的尊重。他甚至在法律领域也展现了自己的才华,曾作为律师参与了一起针对摩托车制造商的诉讼,并最终促成了3000辆摩托车的召回,彰显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维护正义的勇气。这些看似与物理学无关的活动,其实都体现了他对科学精神的践行——实事求是,理性思考,批判性思维,以及对真理的追求。

此外,伯恩斯坦的个性也十分鲜明。他以“脾气暴躁”的信件而闻名,以至于《阿斯彭时报》的编辑认为无需在署名中添加“博士”头衔,因为他的写作风格足以辨认出作者。这表明他是一位直言不讳、坚持自己观点的人。他对于身份认同问题也颇为在意,曾多次澄清自己与另一位同名同姓的杰里米·伯恩斯坦的区别,体现了他对个人身份的捍卫和对清晰表达的执着。他对生活中的细节观察入微,例如在描述Roaring Fork河的捕鱼节奏时,展现了他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对生命节律的感悟。他对朋友的逝去也深感悲痛,并撰文纪念他们,例如对比尔·杜纳威(Bil Dunaway)和维基(Vikki)的悼念,展现了他真挚的情感和对友谊的珍视。这些生动的细节,勾勒出一个立体而真实的伯恩斯坦,一位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智者。他并非完美的化身,但他真实,坦诚,并且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

伯恩斯坦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他曾亲历友人的不幸离世,例如海因茨·帕格尔斯(Heinz Pagels)的意外身亡,以及对马克·帕格尔斯(Mark Pagels)早逝的惋惜。关于杰里米·科瓦利斯(Jeremy Kowalis)的去世,以及其他多起讣告,都反映了生命脆弱的一面。这些经历让他对死亡和生命的脆弱有着深刻的认识,也让他更加珍惜生命,更加努力地去探索生命的意义。他用自己的文字,纪念逝去的友人,传承他们的精神,这本身就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历史的铭记。

杰里米·伯恩斯坦的离世,带走了一个时代的声音,但也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他不仅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和科普作家,更是一位独立思考、勇于表达、充满人文关怀的思想者。他的一生,是对知识的渴望,对真理的追求,对正义的捍卫,以及对生命的尊重。他的作品和精神将继续激励着我们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保持批判性的眼光,并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他留下的,不仅仅是学术成就和文字作品,更是一种思考的方式,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对世界的关怀。他的故事,也提醒我们,即使在平凡的生活中,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为社会做出贡献,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 他的遗产将继续激励着未来的科学家、作家和每一个渴望探索真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