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深刻改变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从智能助手到自动驾驶,从医疗诊断到内容创作,AI的应用已渗透进产业、教育和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然而,随着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单一的技术能力已难以满足复杂多变的需求,单纯依赖算法和数据的传统培养模式暴露出不足。由此,具备跨学科视野、将AI与人文社会科学深度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成为推动AI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复旦大学与小红书携手打造的“AI人文人才训练营”,便是典型代表,旨在通过融合哲学思辨与社会洞察,促进AI技术与人文精神的共生发展。
在人工智能模型的训练过程中,预训练阶段通过庞大数据积累语言理解与生成能力,而后训练阶段则专注于模型的微调与应用精准优化。尤其是在后训练阶段引入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论,已经成为业界提升AI“人文温度”的重要突破口。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携手小红书hi lab,共同打造“AI人文人才训练营”,将哲学思考、社会学洞察等人文学科深度融入AI模型的训练链条。这种跨界合作不仅赋予了人工智能更丰富的内涵,还激发了人文学科的创新活力。训练营邀请哲学家与AI技术专家一同指导学员,围绕社会热点、人际关系、艺术审美及生活哲学等议题展开跨学科探讨,培养学员不仅具备扎实的技术技能,还拥有批判性思维与人文关怀的视角,进而推动构建更具伦理责任感和社会适应性的智能系统。
不仅如此,复旦大学在教育体系改革上也走在前沿。2024-2025学年,该校推出规模庞大的“AI大课”计划,涵盖逾百门课程,覆盖本科与研究生多个专业方向,内容涉及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智能算法以及伦理哲学、社会科学等领域,形成全面智能人才培养生态。教授团队与行业顶尖企业密切合作,确保课程内容紧贴技术发展及产业需求。更值得一提的是,复旦还联合小红书等企业推出了名为“SocioVerse”的大规模社会模拟项目。该项目利用大语言模型与百万级真实用户数据构建高度贴合现实的社会模拟智能系统,为学生和研究者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平台,使AI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潜力得以充分释放。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资源,也推动了AI教育迈向多维度、国际化的新阶段。
面对日益增长的AI人才需求,传统单一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显得捉襟见肘。根据2024年发布的《网络安全产业人才发展报告》,市场亟需具备扎实技术底蕴和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在网络安全、数据隐私和伦理规范等领域。复合型人才不仅能够解决技术难题,更能够从社会、历史、法律等多个视角出发,为AI的合理应用和治理提供坚实保障。为了回应这一需求,各大高校积极推动课程体系改革和跨学科融合。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王春超指出,“AI+复合型人才”已然成为就业市场的热点,这一趋势必然促使教育模式不断创新。复旦大学在这一领域的探索,正成为中国高校培养国际化、多元化AI人才的典范。与此同时,小红书作为领先互联网平台,也积极扶持青年技术人才的发展,举办技术沙龙和研修班,激励更多青年投身AI技术创新,呈现“到小红书去,AI技术青年大有可为”的良好氛围。
人工智能的进步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一场深刻融合哲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的综合变革。复旦大学与小红书共建的“AI人文人才训练营”,创新性地将人文思维引入AI后训练阶段,推动技术与哲学的深度结合,不仅满足产业对兼具创新能力和人文关怀的AI人才的渴求,也为教育体系改革树立了标杆。随着复旦大学超过百门AI课程的全面铺开,以及“SocioVerse”社会模拟项目的持续推进,未来的AI人才培养将更加多维度、具备国际视野,激励更多青年技术人才在人工智能浪潮中展露锋芒。AI与人文的融合无疑将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强大动力,助力建设一个更加智慧、包容且富有人文温度的未来智能社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