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教育和产业界对AI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需求。在中国,复旦大学和小红书等机构正引领着AI人才培养的新潮流,积极探索融合技术与人文的跨学科培养模式,力求打造具备广博知识背景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一趋势不仅反映了AI教育由传统技术教学向多领域交叉融合的转变,也契合了未来社会和产业对多样化人才结构的迫切需求。
在中国高校中,复旦大学率先开始构建系统化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并计划在2024-2025学年推出超过100门AI相关课程。课程设计涵盖从基础算法、机器学习到大模型设计等核心技术内容,特别强调将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融入教学,形成“人文+AI”的复合型教育体系。复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的邱锡鹏教授是国内首个开源大模型MOSS的设计者,他与团队每天与行业领军企业和学科教师紧密合作,确保教学内容不仅技术领先,更紧贴实际应用。通过这样的课程安排,学生能够在掌握先进技术的同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跨领域整合能力,为未来投身人工智能研究与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不仅高校,企业也在积极推动AI人才的培养。作为中国领先的社交电商平台,小红书高度重视青年技术人才的成长与创新活力。小红书举办多场“AI技术青年沙龙”,激励年轻技术人才参与前沿研发,同时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共同启动“AI人文人才训练营”。该训练营将哲学与人文思维引入AI后训练阶段,强调AI技术不仅仅是冷冰冰的工具,更是根植于人文价值和社会意义的应用平台。通过这种“AI+人文”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旨在推动产业升级与社会进步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让技术开发与社会需求实现真正的良性互动。
产业界对具备产学研结合能力的复合型AI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尤其在网络安全领域表现尤为突出。《2024年网络安全产业人才发展报告》指出,随着安全威胁日趋复杂,高度融合AI技术与行业知识的人才成为防护体系的核心资源。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王春超也强调,AI技术的广泛渗透促使复合型人才成为就业市场的稀缺资源,各高校纷纷增设相关课程与培训,确保毕业生具备领先的技术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以复旦大学为例,其AI课程贯穿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全过程,努力让每位学生都能扎实掌握人工智能技能,避免毕业后因技术落后而被时代淘汰。
此外,科研领域亦见证AI赋能的巨大潜力。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等机构举办的“AI for Science”研讨会表明,专家学者正积极探讨利用人工智能提升科学研究效率与创新水平的路径。对于“π型”复合人才——即既具备深厚技术功底又拥有专业领域知识的人才,呼声日益高涨。复旦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的马剑鹏教授指出,未来科研与产业发展必须深度融合AI技术,将其纳入专业学习和科研实践,既能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也能够推动科技创新的边界拓展。
整体来看,中国高校与企业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多维度、高强度的融合发展态势。通过增设AI课程、推行跨学科融合教育、强化实践能力锻炼,努力塑造既懂技术又具备人文关怀和行业洞察力的复合型人才。这不仅满足了社会对多层次、多样化AI人才的需求,也推动了技术与人文的深度结合,为数字经济和智能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演进,这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有望成为未来主流,助力中国在全球AI产业的竞争中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