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的迅猛发展正逐步重塑全球产业格局,推动经济结构向更加智能化、高效化方向转型。作为中国科技创新的核心区域,北京市紧抓这一历史机遇,围绕“人工智能+新型工业化”布局,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和行动方案,致力于打造国际领先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和示范区,推动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北京市在推动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各个行业的过程中,着力强化工业数字化转型,以“人工智能+”行动计划作为战略引擎。2024年至2025年,北京政府依托本地优势产业与技术创新能力,重点推进机器人、教育、医疗、文化、交通五大重点领域的AI应用,力求实现技术与社会经济深度融合,树立全国乃至全球的标杆示范。与此同时,《北京市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行动方案(2025年)》明确提出,通过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数字化转型,构建工业人工智能大模型及技术创新体系,为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聚焦制造业这一传统经济支柱,北京在工业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尤其突出。2024至2026年的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强调打造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推动制造业从传统的生产模式向数字驱动和智能驱动转型。通过研发、生产和供应链环节的深度协同,北京制造业加快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路径。工业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构建,不仅将前沿AI技术与制造实际场景深度结合,提升企业运营效率,还进一步增强了产业核心竞争力,使北京成为智能制造创新的领跑者。

不仅聚焦工业制造,北京市还大力拓展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形成多元而丰富的AI生态。例如,《中关村科学城人工智能全景赋能行动计划(2024-2026年)》不仅覆盖工业领域,还拓展至金融业智能化转型,推动AI在金融风险管理、智能投顾等方面的示范应用,促进科技创新与行业需求的深度融合,推动北京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同时,在材料科学领域,北京通过《人工智能+新材料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借助大数据和智能算法加速新材料设计、性能优化和工艺升级,推动传统材料产业智能化和绿色低碳转型,为高新技术产业注入新活力。

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已成为推动北京市高质量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得益于国务院及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大力支持,北京在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搭建、企业孵化、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技术研发等多环节持续发力,逐步形成覆盖芯片、算法、数据和应用的全产业链生态体系。这种生态系统不仅推动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也加快成果转化和规模化应用,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展望未来,加快人工智能与海量工业场景的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将成为北京市重点工作方向。通过举办企业对接会、新技术发布会、示范应用推广等多样化活动,北京将全面提升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能力,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竞争力。同时,持续推动大模型技术创新与应用,强化AI对千行百业的赋能广度和深度,努力打造全球人工智能应用的典范城市,成为智慧产业发展的新高地。

综上所述,北京市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战略机遇,以系统规划和政策引导为保障,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计划及相关专项方案的实施。通过加快工业数字化转型,拓展多领域AI应用,打造完善产业生态,北京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和创新能力。未来,北京将在技术创新、产业应用和生态建设方面持续深化,推动城市经济社会迈向更高质量、更智能化发展阶段,筑就新型工业化和智能制造的示范样板,创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智慧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