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北京市正积极响应中央战略,密集推出多项政策,全面推动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打造面向未来的先进工业体系。这些举措不仅增强了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也为制造业迈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北京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规划明确了2024-2026年发展目标。该计划通过支持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等标杆企业建设,带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实现全链条的信息化改造。尤为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工业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构建与应用日益成熟,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细分领域的创新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还优化了产业资源配置,促进了产业链的协同创新。与此同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的培育推动了制造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改造,为企业创造了新的增长点和利润空间,激发了工业活力。
北京市还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与多行业深度融合的发展策略。2024年至2025年间实施的《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计划》,聚焦加速大模型技术创新,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尽快在工业领域内广泛落地,助力传统产业完成升级换代。北京中关村科学城则实施“人工智能全景赋能行动计划(2024-2026年)”,多方协同支撑金融、制造等核心产业实现智能化转型。中关村依托其创新资源优势,打造集研发、应用和示范于一体的智能产业生态系统,极大提升了企业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为打造国际领先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树立了典范。
在全国范围内,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步伐同样加快推进。广东、江苏、北京等重点省市纷纷出台促进“人工智能+制造业”深度融合的措施,强调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5G技术提升工业互联网水平。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的数据显示,我国产业涵盖从芯片设计、算法研发到数据服务和应用推广的完整人工智能产业链,现有企业超过4700家,算力规模位居全球第二。产业集群效应不仅为工业智能升级提供强劲的技术和资源支撑,也为企业开拓产品绿色化和智能化的新应用场景创造了条件,推动制造业朝着更高质量发展方向稳健前行。
除了技术驱动,政策支持和服务平台的完善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工业和信息化部相继发布的典型应用案例,展示了大量中小企业利用数字技术实现转型升级的具体成果。针对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供了政策、资金和资源支持,有效降低了转型门槛,提升了这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智能制造系列活动、技术供需对接等形式的交流平台日益活跃,促进了行业内技术分享和合作,推动智能化升级普及的深化。这形成了多层次、多维度的智能制造推动体系,支持制造业迈向高端化发展阶段。
总体来看,北京市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构建了一个立体化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新型工业化智能升级的生态系统。从支持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的示范样本,到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及相关技术的创新应用,再到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均体现了系统性思维和战略眼光。随着更多前沿技术的持续融入以及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北京制造业的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将不断深化,助力我国工业经济释放更强劲的增长动力和创新活力。未来,这一转型不仅将在地方经济中树立标杆,也将为全国乃至全球制造业的变革提供宝贵经验和中国方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