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地球表面温度逐步攀升,温室效应的影响日益显现,许多以往主要局限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疾病开始向更高纬度扩散。英国这一传统上气候较为温和的国家,如今也不得不面对热带病传播的新挑战。尤其是以蚊子为媒介的病毒和寄生虫疾病,在英国逐渐露出传播苗头,激起了公众和科学界的广泛关注。近期《卫报》等权威媒体纷纷报道,气候变化正促使包括西尼罗河病毒、登革热、疟疾以及基孔肯雅热等蚊媒疾病的感染风险在英国显著提升,这不仅提醒人们重新审视气候变化与公共健康的关联,也提醒政策制定者需应对由此带来的健康威胁。

近年来,在英国诺丁汉郡首次采集到携带西尼罗病毒的蚊子,这一发现标志着热带病的传播已突破传统的地理界限。西尼罗病毒主要通过蚊虫叮咬鸟类后,再传染给人类;一旦感染,严重病例甚至可能导致神经系统疾病。英国夏季日益温暖且潮湿的气候为此病毒及携带者蚊子的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除本土蚊种外,随着气温持续上升,非本土蚊种——如具有高度传播力的亚洲虎蚊,预计将在本世纪中叶在英国南部地区稳定定植。亚洲虎蚊是包括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等疾病的主要传播者,这无疑为英国公共健康构成潜在威胁。与此同时,传统上未在英国流行的疟疾也因气候条件的变化,未来出现本土传播的机会逐渐增大。英国健康安全局的报告显示,气候变化每年可能导致数千额外死亡病例,其中相当比例与通过蚊子和蜱虫传播的疾病相关。

气候变化如何具体驱动蚊媒疾病的传播风险激增?核心原因在于气温、湿度和降雨量这三大气候因素对蚊虫生态及病毒生命周期的直接影响。首先,升高的温度缩短了病毒在蚊子体内的潜伏期,使得蚊子能更快地传播疾病;其次,增加的降雨与湿度创造了更多积水环境,为蚊子提供了充裕的繁殖场所。气候异常还会间接通过改变植物群落结构及动物迁徙路径,影响病毒宿主和中间宿主的生态系统,令传播链条更为复杂。一项生态学研究指出,昆虫等变温动物的生理和行为极易受到水分和气温变化的调节。以冬眠蚊类为例,冬季温度升高使其成虫存活率提高,春季蚊子数量激增,进而加大了疾病传播的可能。加之,全球气候变暖推动热带蚊虫不断向北迁移,欧洲多地已出现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的局部流行,英国本土也难以幸免。更令人担忧的是,当这些热带疾病进入英国医疗体系不够成熟的环境时,识别和响应能力仍显不足,潜伏病例易被忽略或误诊。对此,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正逐步加强对血液捐献的监控,以便及早发现隐匿病例。

面对气候变化引发的蚊媒疾病挑战,英国科学界和公共卫生机构呼吁强化多学科协作,持续开展监测研究,完善疾病预警机制。公共卫生策略也需要构建在气候适应的基础上,从城市规划、环境卫生到生态管理,实施综合性的干预措施。比如,通过减少城市积水点、提升公共卫生环境质量,可以切断蚊虫繁殖链条,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同时,加强入境生物安全管理,防止外来传播媒介昆虫入侵,对于防止疾病扩散至关重要。近年来,英国政府已将气候变化对公共健康的潜在影响纳入绿色政策议程,推动相关气候行动,但专家认为对蚊媒病原体的专项研究和防控规划仍显不足。由于全球气温持续上升,预计未来几十年内,热带病在英国传播的频率和规模将进一步扩大,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也面临压力,如何兼顾环境保护与公共健康,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气候变化不仅是环境生态和经济的复杂问题,更深刻威胁着公共健康安全。英国首次检测出携带西尼罗病毒的蚊子,仅仅是这场全球性健康危机的一个预兆。随着诸如疟疾、登革热等热带蚊媒疾病逐步在温带国家出现,公共卫生面临的风险不断上升。唯有通过深化气候与病媒生物的研究,结合加强疾病监测和公众教育,形成科学的防控体系,英国才能有效迎接这一新兴健康挑战,确保国民的健康安全和社会的持续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