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穿戴式技术正在逐渐走入工业和职场环境,尤其在环境、健康与安全(EHS)管理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实时数据监控,这些设备不仅能够提升工作效率,还优化人机交互,增强安全保障。然而,尽管穿戴式技术潜力巨大,其在工业领域的推广应用仍面临多重挑战,值得深入探讨。
在员工层面,对穿戴设备的接受度是推动这项技术普及的关键障碍之一。工业环境中的工作人员,特别是在制造业和高风险行业,从心理上往往对新兴技术持有一定抵触态度。许多人担忧穿戴设备会侵犯个人隐私,成为监视工具,进而影响工作积极性和团队氛围。例如,一些调查显示,工人害怕设备收集的数据被用于不透明的监督目的,这种不信任感显著阻碍了他们对技术的认可(Choi等,2017)。此外,技术操作复杂和缺乏培训使得员工难以真正理解和感受到穿戴设备带来的工作便利与安全保障,使得采纳意愿下降。由此可见,加强员工教育与宣传,增强培训力度,提升技术理解和操作技能,是缓解员工抵触的有效路径。
管理层对穿戴式技术的态度同样决定其在企业内的推广效果。企业领导者普遍关注技术投入的成本效益以及其对生产流程可能产生的影响。穿戴设备在采购、维护及数据管理方面需要持续性的经济投入与技术支持,并且在合法合规使用数据方面存在较大顾虑。这一点在涉及工业物联网(IoT)和员工监控数据时表现尤为突出(MDPI,2025)。更重要的是,如何将穿戴设备合理嵌入到日常工作流程,避免成为负担而是一种生产力提升工具,也是管理者不能忽视的难题。缺乏成熟的实施策略和跨部门协作,往往导致技术应用效果不佳。因此,推动企业内部多部门协同,制定科学合理的采纳和管理制度,对于确保穿戴技术的深度融合至关重要。
技术本身的适应性和耐用性也是制约穿戴设备在工业环境中普及的关键因素。工业现场往往存在如高温、潮湿、粉尘及振动等恶劣条件,对设备的稳定性提出高要求。现阶段,部分设备在这些高风险环境的使用表现仍未达到理想状态(PMC,2024)。此外,当前设备在数据精准度、互操作性以及用户界面设计方面仍有不少提升空间。工业应用不仅要求设备高性能,还需在佩戴舒适度和用户体验上兼顾多样化需求,这是技术研发的重要方向。例如,基于AI的穿戴设备能够实时监测工人疲劳度和环境风险,提前预警潜在事故(EHS Today,2025),这类产品已显示出显著的安全管理价值。同时,像NASA与GM合作开发的罗博手套(RoboGlove)在汽车制造业中成功降低因重复劳损引发的工伤,也证明了辅助型穿戴设备在工业岗位上的应用前景。
面对以上挑战,为推动穿戴式技术在职场的应用,企业和研究机构提出了多维度的应对策略。首先是强化员工教育与培训,提升他们对设备的认知与操作能力,减少因不熟悉带来的抵触情绪。其次,须注重数据隐私保护,保持信息沟通透明,构建员工对技术使用的信任感。此外,内部跨部门合作和制度完善能确保设备与工作流程紧密结合,避免设备形同摆设。最后,技术供应商需不断改进产品性能,提升设备的耐用性与舒适性,从而满足复杂工业环境的实际需求。
综观全局,穿戴式技术有望彻底变革传统工业工作模式,提升职场安全与健康管理水平。然而,其在工业领域的普及仍受员工接受度、管理考虑及技术自身局限多重因素影响。通过多方协同努力,尤其在文化氛围营造、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方面持续推进,未来穿戴设备必将在提升工作安全、提高效率方面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为打造更加安全、高效的职场环境提供有力支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