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7日,印度科学博物馆运动的重要奠基人萨罗杰·高希(Saroj Ghose)在美国西雅图辞世,享年89岁。这位被誉为“印度科学博物馆之父”的杰出科学传播者,一生致力于推动印度科学普及事业的发展,以其卓越的领导力和创新理念,改变了印度大众科学教育的面貌。高希的离世不仅是印度乃至全球科学传播领域的一大损失,也促使我们回顾他为科技文化建设所作出的非凡贡献及其深远影响。

萨罗杰·高希出身于加尔各答贾达夫普尔大学,主修电气通信工程,后赴美国Herbert University取得硕士学位,并在享誉盛名的史密森学会(Smithsonian Institution)获得博士学位。他的科学传播之路始于1960年代,在担任比拉工业技术博物馆(Birla Industrial & Technological Museum,BITM)负责人期间,他提出并推行了一个开创性的方案——“移动科学博物馆”计划。通过专门设计的流动展览车,这一项目将科学教育直接送达印度的乡村和偏远地区,打破了传统科学博物馆地理与资源的限制。他信奉“孩子们不能来科学博物馆,科学博物馆就走向孩子们”的理念,使得大量之前难以接触现代科学的儿童首次近距离体验科学的魅力,从而推动了科学知识在基层社会的广泛普及。

不仅如此,高希在科学博物馆的建设与管理上拥有卓越成就。他是国家科学博物馆理事会(National Council of Science Museums, NCSM)的创始总干事,该理事会现已成为印度管理数十个科学博物馆与科技中心的核心机构,为全国的科学教育和文化推广提供了坚实的平台。在国际舞台上,高希还曾担任国际博物馆理事会(ICOM)主席(1992-1998),使印度科学博物馆运动同时获得国际认可,提升了印度科技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萨罗杰·高希不仅以卓越的行政才能闻名,更以其对科学传播的激情和创新理念而被尊敬。他将科学博物馆从传统的静态展示转变为充满活力的互动体验空间,强调观众特别是青少年的亲身参与和体验。通过体验式和参与式展览,他激发了无数年轻人对科学的热情与探索欲望,这种教育模式极大地丰富了印度的科学教育生态。如今,加尔各答科学城等现代科技文化场所依然延续着他的理念,成为公众科学普及的重要阵地。同时,他推动的“科学进乡村”模式成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借鉴的范例,体现了科技普及的公平与普惠原则。

在同行和后辈眼中,高希是一位沉稳有力、行政才干卓越的领袖,被誉为科学博物馆领域的“比斯玛·皮塔马哈”(Bhishma Pitamah),象征着德高望重的长者。他的领导力和人格魅力为印度科学博物馆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令人敬佩的是,他遵照遗愿将遗体捐献给华盛顿大学用于科学研究,这不仅体现了他对科学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奉献精神,也彰显了他作为科学传播者的人格统一——一生无私,将科学价值内化于生命尽头。

萨罗杰·高希的人生轨迹见证了印度科技教育的巨大飞跃。从一个地方技术博物馆的负责人,到构建全国科学馆网络的创始者,他始终坚持“科学为大众所用”的理念,不遗余力地拓展科学教育边界。他让科学博物馆成为大众与科学之间的桥梁,不仅提升了公众科学素养,还激发了创新文化的繁荣发展。在他的引领下,印度科学传播特别是以博物馆为载体的科普事业实现了长足进步,造福了一代又一代的学习者。

这位被誉为“印度科学博物馆之父”的伟人,既是一位卓越的科学传播先锋,也是印度科技教育蓬勃发展的象征。虽然他的辞世让科学界失去了一位引路人,但他的精神和理念将永远激励后来者继续推动科学文化的进步,助力印度乃至全球的科学传播事业迈向更加广阔的未来。萨罗杰·高希的故事,无疑是对科学无畏探索精神的礼赞,也是对科学普及公益使命的生动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