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7日,在美国西雅图,印度科学博物馆运动的奠基人萨罗杰·乔希(Saroj Ghose)安详离世,享年89岁。作为一位毕生致力于科学传播和科学文化建设的先驱者,乔希博士不仅推动了印度科学博物馆事业的兴起,也在国际科学文化领域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他的去世不仅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更让人们重新认识到科学普及在社会进步中的关键地位。
萨罗杰·乔希的成长背景与专业素养为其未来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35年出生于加尔各答,他的早年教育经历包括在贾达普尔大学取得电子通信工程学士学位,随后远赴美国在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并取得史密森尼学会博士学位。这种跨越东西方的学术训练,使他既具有深厚的科学技术知识,又能够理解科学传播的全球视角和文化差异。回国后,他最初在比尔拉工业与技术博物馆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1979年,他成为国家科学博物馆委员会的首任总干事,在近二十年的领导下,推动了机构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印度科学博物馆事业的坚实根基。
乔希博士的最大贡献之一是倡导“互动式科学馆”理念,彻底改变了传统博物馆仅仅作为静态展品陈列场所的形象。他提出,科学馆应成为公众尤其是青少年亲手实践、乐于探索的空间。以加尔各答科学城为代表的多个科学中心便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科学城内丰富的互动展项和实践操作项目,使科学知识变得直观、生动,不再抽象难懂。通过亲身体验,公众的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得到极大激发,这对于提升整个印度社会的科学素养起到了关键作用。此外,乔希还积极推动流动科学车、社区科学活动等项目,致力于让偏远和边缘地区也能共享科学教育的成果,彰显了他科学普及的社会公平理念。
不仅在印度国内,乔希博士的影响力也辐射到了国际舞台。1992年至1998年,他担任国际博物馆理事会主席,推动全球科学博物馆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他提升了印度科学博物馆的国际地位,也促成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借鉴印度经验进行科学馆建设。正因如此,乔希被誉为“科学博物馆界的毗湿摩”,象征其在该领域权威且持久的贡献。他主张科学应“走出博物馆的四面墙”,深入民众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这一理念使科学传播更具包容性与生命力。
乔希博士的一生,是对科学传播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从硬件设施的规划建设到软性的科学文化推广,他将科学教育视为振兴国家、激发创新的根本动力。他曾经强调科学馆不仅是知识的存储地,更是人们体验科学、激发创造力的“创新孵化器”。他提倡的“体验式”学习模式,开创了印度科学传播的新纪元。如今,随着数字科技的进步和教育方式的多元发展,乔希博士奠定的基础依然焕发着强大生命力,未来的传播者们继续传承他的理念,将科学馆打造成为促进文化交流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
他的离世令人深感惋惜,但其精神遗产却激励着无数科学传播者投身于科学教育的伟大事业。乔希博士选择将遗体捐献给华盛顿大学用于科学研究,这一举动体现了他对科学的至高敬意和无私奉献。印度乃至全球科学博物馆界失去了一位巨擘,但他的理念和实践将长存,成为连接科学与社会的桥梁。萨罗杰·乔希不仅塑造了印度科学普及的历史,也为世界科学传播树立了光辉典范。未来,无数青少年在他的影响下,必将带着探索的热情,继续书写科学创新的新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