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7日,印度乃至全球科学博物馆事业失去了一位卓越的先驱者——萨罗杰·戈谢(Saroj Ghose)。这位被誉为“印度科学博物馆之父”的科学传播者,以其对科学教育的执着与创新,深刻地改变了印度的科学普及格局,并在国际博物馆界赢得了崇高声誉。戈谢的一生不仅是科学博物馆发展的缩影,更是科学精神与文化传承完美结合的典范。
戈谢于1935年9月1日出生,拥有电控工程和博物馆学的坚实学术基础。他的职业生涯涵盖了多个关键岗位,最为人称道的是他作为印度比尔拉工业技术博物馆的馆长及印度国家科学博物馆理事会主席的贡献。理事会由印度政府设立,肩负起全国科学博物馆体系建设的重要使命。在他的领导下,印度科学博物馆体系从无到有,逐步壮大,发展成为拥有26个交互式科学中心的庞大网络。其中,1985年落成的孟买尼赫鲁科学中心和1992年在新德里设立的国家科学中心尤为出色,它们引入了“动手互动”的理念,激发了青少年对科学的直观感知与浓厚兴趣。这种设计理念不仅改变了传统博物馆单向的展示模式,更为科学教育打开了生动、直观的新天地。
戈谢的影响力超越了印度国界。1992年至1998年间,他担任国际博物馆理事会(ICOM)主席,成为全球博物馆界的关键人物。在国际舞台上,他积极推动不同国家间的经验交流与合作,提升了发展中国家科学博物馆的建设水平和影响力。他被尊称为“印度科学博物馆的比希玛·皮塔马哈”,象征着其在行业中的智者地位和开拓精神。许多国内外荣誉也伴随其毕生努力而来,如“最佳科学推广奖”和印度政府授予的“帕德玛布什恩奖”(Padma Bhushan),彰显了他卓越的贡献和社会认可。
戈谢不仅致力于场馆的建设,更注重科学文化的广泛推广和深入人心的科普体验。他开创性地引入互动展品和科学体验活动,通过让公众亲身“做科学”,极大地激发了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以加尔各答科学城为例,这一科学中心拥有丰富的实物模型、模拟恐龙世界的展览以及沉浸式天文馆,成为吸引数百万学生与家庭的科普圣地。值得一提的是,加尔各答科学城的成功模式也为中国等国家的科学馆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此外,戈谢关注将印度传统科学技术与现代科普结合,主张科学博物馆不仅是知识传播的场所,更应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体验的交汇点。他提出“超越博物馆四墙”的理念,推动科学教育向社区和乡村延伸,极大提升了印度广大地区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同时增强了社会对科技进步的认同感。
戈谢的逝世引发了印度乃至全球科学博物馆界的广泛哀悼。印度国家科学博物馆理事会称其为“科学博物馆和科学中心运动之父”,并誓言将继续践行他的遗志,不断推动印度科学普及事业的发展。其家人也尊重其愿望,将遗体捐献给华盛顿大学用于科学研究,体现了他一贯的无私奉献精神。
萨罗杰·戈谢的生命历程和事业成就告诉我们,科学博物馆不仅是展品的集合场所,更是激发公众求知欲、连接传统与现代、搭建科学家与大众桥梁的重要平台。在他的开拓带领下,印度从一个科学展示相对落后的国家,跃升为具备国际水准的科学中心强国。如今,数千万印度青少年通过他创办和培育的科学馆获得了启迪,朝着科学家、工程师与创新者的方向稳步迈进。虽然戈谢的离去为一个时代画上句号,但他关于科学传播的宏伟蓝图和博物馆文化遗产,将继续焕发光芒,激励未来更多人拥抱科学、探索未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