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符合要求的完整文章)

在中国科技创业的星空中,李泽湘的名字始终与”颠覆性创新”紧密相连。这位因孵化大疆而被誉为”无人机教父”的科学家,如今正带领希迪智驾(CiDi)在自动驾驶赛道掀起新的产业革命。2024年,这家成立仅7年的企业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90亿人民币的估值背后,折射出中国智能驾驶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蜕变轨迹。

从实验室到矿山的商业化突围

希迪智驾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选择了商用车赛道作为突破口。与乘用车自动驾驶面临的复杂路况不同,矿山、港口等封闭场景对低速重载车辆的需求更为迫切。公司自2018年起布局商业化,截至2024年已交付123辆自动驾驶矿卡,占据该细分市场16.8%的份额。这种”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使其成为首个实现规模化营收的中国自动驾驶企业。
技术落地能力源于李泽湘团队的工程化思维。他们将车路协同(V2X)技术与自动驾驶深度融合,在7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中拿下5个项目的实施权。这种”车-路-云”一体化解决方案,显著降低了单车智能的硬件成本,为商业化扫清了障碍。正如红杉资本投资人所言:”CiDi证明了自动驾驶不必等待L4级技术成熟,在特定场景同样能创造价值。”

资本与技术双轮驱动的成长密码

翻阅希迪智驾的融资史,8轮融资勾勒出清晰的战略图谱。百度带来的AI算法加持,红杉注入的产业资源,以及联想在硬件供应链的支持,形成了独特的”产融结合”生态。这种组合不仅带来90亿估值,更构建了从技术研发到场景落地的完整闭环。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的技术版图已超越矿卡范畴。其轨道交通感知方案正在地铁运维领域试点,而V2X路侧设备已部署超过2000个路口。这种多线并进的策略,既分散了技术路线风险,又为未来城市智慧交通埋下了伏笔。正如招股书披露的研发投入占比(近三年均超40%),持续创新才是其真正的护城河。

中国智造的新范式启示

李泽湘的二次成功绝非偶然。从香港科大的实验室走出的创业者们,正在验证”学术产业化”的中国路径。希迪智驾核心团队中,超过30%成员拥有顶尖院校机器人研究背景,这种”教授+工程师”的组合,打破了科研与市场的次元壁。
其发展轨迹更揭示出产业升级的深层逻辑:在新能源车渗透率突破40%的背景下,自动驾驶作为”下一代汽车操作系统”,正在重构整个交通运输体系。据灼识咨询预测,中国商用车自动驾驶市场规模将在2027年达到800亿元,而希迪智驾在矿山场景的先发优势,为其争夺这块蛋糕提供了战略支点。

这场由科学家主导的产业变革,正在书写中国科技创新的新叙事。当自动驾驶矿卡在内蒙古的露天矿场24小时不间断作业,当V2X信号灯让长沙的公交优先通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一种务实创新精神的彰显。或许正如李泽湘常说的那句话:”真正的颠覆,永远发生在实验室与产业一线的交汇处。”在这条路上,希迪智驾的上市不是终点,而是中国智能驾驶迈向全球市场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