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科技等颠覆性技术正在重塑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在这场变革中,劳动者的角色和价值正在被重新定义。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上海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未来劳动形态的窗口。从传统制造业到人工智能产业,劳动者的核心地位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在技术迭代中展现出新的生命力。

劳动者:从执行者到创新主体

在传统认知中,劳动者往往被视为生产流程中的执行者,但随着技术发展,这一角色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以上海人工智能产业为例,截至2024年6月,当地人工智能人才已达25万人,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这些劳动者不再是简单的技术操作者,而是推动算法革新、应用落地的核心力量。他们的创造力直接决定了产业生态的活力和区域竞争力。
这种转变的背后,是劳动内涵的升级。在人工智能时代,重复性、机械性工作逐渐被算法取代,而人类的独特价值则体现在复杂决策、跨界创新和伦理判断等领域。正如总书记在考察上海“模速空间”时强调的,人工智能是“年轻人的事业”,其本质是对人类创造力的更高要求。

制度创新:为劳动者赋能

要让劳动者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驱动力,仅靠个人努力远远不够,还需要系统的制度支持。上海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摇篮,正在构建一套面向未来的劳动者发展支持体系。
首先,教育体系与产业需求深度对接。通过学科调整和职业技能培训,劳动者能够快速适应技术变革。例如,上海多所高校开设了人工智能、数据科学等交叉学科,并联合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衔接。
其次,权益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在零工经济、远程办公等新型劳动形态兴起的背景下,上海率先探索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劳动者在技术创新中无后顾之忧。
最后,国际化平台为劳动者提供广阔舞台。通过建设国际人才社区、简化外籍人才居留手续等措施,上海正吸引全球顶尖创新人才,形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良性循环。

精神引领:劳动价值的时代诠释

技术可以替代部分劳动,但永远无法替代劳动精神。在科技创新征程中,“劳动最光荣”的理念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工匠精神的传承尤为重要。在半导体、生物医药等尖端领域,许多关键技术突破依赖于劳动者长期积累的实践经验。上海老牌制造企业的技术工人通过“师徒制”培养新一代工匠,确保隐性知识得以延续。
同时,奋斗文化正在与创新文化深度融合。文章呼吁摒弃“躺平”心态,这并非简单说教,而是基于对技术发展规律的深刻认知——在摩尔定律逼近物理极限的今天,任何重大突破都需要劳动者持之以恒的投入。2025年作为“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关键节点,更需要劳动者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战略。
从上海实践可以看出,未来劳动形态的核心特征是“人机协同,创意为王”。劳动者的竞争力不再取决于体力或简单技能,而在于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跨学科思维和持续学习意愿。技术发展非但没有削弱人的价值,反而通过解放生产力,为人类创造了更广阔的创新空间。在这场变革中,制度保障与精神引领如同车之两轮,共同推动劳动者在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中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