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长卷中,”曲周精神”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科学报国与服务三农的光芒。这一精神源于上世纪70年代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在河北曲周县改土治碱的艰苦实践,如今通过”解民生 治学问”科技小院宣讲团的示范活动,正焕发出新的时代活力。让我们深入探讨这一主题,揭示其背后的深刻内涵与现实意义。
曲周精神的历史传承与现代诠释
曲周精神的核心要义可以概括为”扎根基层、服务三农、艰苦奋斗、科学报国”十六个字。1973年,面对曲周县28万亩盐碱地的治理难题,中国农大师生毅然走出象牙塔,在黄淮海平原上展开了一场持续数十年的科技攻关。他们住土房、喝苦水,用科学方法改良土壤,最终将”盐碱滩”变为”米粮川”。这一过程中形成的曲周精神,不仅是中国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精神丰碑,更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精神资源。宣讲团通过历史影像、亲历者口述等方式,生动再现这段感人至深的奋斗历程,让年轻一代深刻理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真正含义。
科技小院模式的创新实践
作为曲周精神的当代载体,科技小院模式开创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路径。这一模式有三大鲜明特征:首先是”零距离”服务,研究生长期驻扎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其次是”零门槛”对接,农民遇到任何技术问题都可以随时求助;最后是”零费用”支持,所有技术服务完全免费。宣讲活动中展示的典型案例令人印象深刻:在山东乐陵,科技小院帮助农民将红枣裂果率从30%降至5%;在云南大理,他们推广的水肥一体化技术让葡萄增产20%以上。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效,彰显了科技小院”接地气、解难题、见实效”的独特价值。
乡村振兴中的青年担当
宣讲活动特别注重激发青年学子的责任意识。通过”三农”工作专家讲座、科技小院学员经验分享等形式,展现当代农业科技工作者如何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战略。一位参与过宣讲的学生感慨:”原来乡村振兴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可以通过一项技术创新、一次技术培训具体实现的。”活动还创新性地设置了”模拟科技小院”互动环节,让参与者现场体验土壤检测、作物诊断等实操项目。这种沉浸式教育有效打破了人们对农业的刻板印象,吸引更多优秀青年投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农业现代化的创新路径
宣讲活动深刻阐释了科技小院模式对农业现代化的多重意义。在科研层面,它推动农业科技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实现了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在人才层面,培养了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在服务层面,构建了覆盖全国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网络。据统计,目前全国已建立科技小院300余个,累计培训农民10万余人次,技术辐射面积超过5000万亩。这些数字生动说明,曲周精神引领下的科技小院模式,正在为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从盐碱地治理到乡村振兴,从单一技术服务到全产业链创新,曲周精神与科技小院模式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宣讲活动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启迪。它告诉我们:农业科技创新的根本价值在于惠及民生,科研工作的最高境界在于服务国家需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这种”解民生之多艰,治学问之根本”的追求,必将激励更多人在广袤田野上书写新的时代华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