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精神与科技强军的时代交响:从”西迁精神”到新质战斗力

背景与意义

2025年4月27日,在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成立20周年与第十个”中国航天日”的历史性时刻,一场名为”海上生明月 薪火照征途”的主题宣讲活动在航天学院与国防科技大学”高地薪火”硕博宣讲团之间展开。这场跨越军校与地方高校的对话,不仅是对”西迁精神”与”哈军工”传统的当代诠释,更是对新时代科技强军战略的深度思考。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空天技术等颠覆性技术重塑全球军事格局的背景下,这样的交流活动为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了重要平台。

精神传承:两种传统的时代共鸣

国防科大宣讲团成员曾久林在”青春逢盛世 奋斗正当时”的主题演讲中,精辟地指出”西迁精神”与”哈军工”传统的内在一致性。这两种诞生于不同历史场景的精神谱系,共同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就背上行囊去哪里”的忠诚品格。
历史维度:1956年交通大学西迁时,师生们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从上海到西安的整体搬迁,创造了中国高教史上的奇迹;同期哈军工在陈赓大将带领下,白手起家建设了新中国第一所综合性军事工程技术学院。
当代价值: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今天,这种精神表现为对”卡脖子”技术攻关的执着。如交大航天学院参与的”觅音计划”深空探测项目,正是新一代航天人”向西而歌”的生动实践。
国际比较:与美国”曼哈顿计划”的功利导向不同,中国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内核始终包含”国之大者”的集体主义情怀,这成为我国在航天、量子等领域实现后发赶超的文化密码。

科技强军:颠覆性技术重塑战争形态

国防科大刘嘉成博士关于”新质战斗力”的演讲引发了热烈讨论。他指出,当前军事变革的速度已远超冷战时期,呈现出三个显著特征:

  • 技术融合加速度:无人机蜂群、高超声速武器、脑机接口等技术的交叉融合,使战争形态从机械化向智能化跃迁。如我国2024年试成功的”巡天”空天无人机系统,已实现大气层内外的无缝衔接作战。
  • 算法主导规则:人工智能在态势感知、决策辅助等方面的应用,使战争进入”算力对抗”时代。美国”马赛克战”概念与我国”智能云作战”体系的竞争,本质是机器学习算法的较量。
  • 军民协同深化:商业航天公司的崛起模糊了军用与民用的界限。SpaceX”星链”在俄乌冲突中的应用警示我们,必须构建”产学研战”一体化的创新生态。
  • 这些变化要求青年科技工作者既要掌握尖端技术,更要具备战略思维。正如活动现场展示的”天都”量子通信卫星模型所揭示的:在第六代战争概念萌芽的今天,科技创新已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国家安全的核心支柱。

    代际对话:从精神火炬到实践创新

    互动研讨环节形成了令人动容的思想碰撞。国防科大学员讲述的戈壁滩导弹试射故事,与交大团队分享的”逐日工程”空间太阳能电站研发经历,共同勾勒出新时代科技报国的立体图景。
    实践案例:航天学院博士生提到的”月球科研站”地月运输系统研发,涉及300余项关键技术突破,团队平均年龄仅31岁,印证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誓言。
    国际视野:讨论中对比了中美航天人才培养模式差异,指出我国在系统工程能力培养上的独特优势,这源于”两弹一星”时期传承的集体攻关传统。
    伦理思考:针对人工智能军事化应用的伦理边界,青年学者们提出要建立符合我国战略文化的技术伦理框架,避免陷入西方”技术霸权主义”陷阱。
    这种代际对话的价值,在于将抽象的精神传承转化为具体的创新方法论。正如某位参与者所言:”西迁前辈教会我们’什么是值得奋斗的’,而新时代要求我们回答’怎样奋斗更有效’。”

    面向未来的思考

    站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这场活动揭示的深层启示值得深思。当量子计算机开始破解传统加密体系,当商业航天降低太空军事化门槛,科技工作者面临的不仅是技术挑战,更是文明形态的抉择。
    我国正在构建的”一体两翼”科技创新体系(以国家实验室为主体,基础研究与企业创新为两翼),需要更多兼具”哈军工”血性与”西迁”韧性的青年人才。正如活动中展示的”巡天”空间望远镜模型所象征的:当代航天人的使命,既要仰望星空探索宇宙奥秘,更要脚踏实地守护国土安全。
    这场跨越军校与地方高校的对话,最终指向一个核心命题:在技术变革日新月异的时代,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仍然源于精神力量的传承与创新。从钱学森之问到黄大年之志,中国科技工作者的精神火炬,正在新一代”航天追梦人”手中焕发新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