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高校作为青年成长的重要阵地,正在积极探索更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于2025年4月28日启动的“心新科·心成长”主题教育宣传月活动,正是这一背景下的创新实践。该活动以“十心”为核心,通过多元化形式和系统性部署,展现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被动干预”向“主动培育”的转型趋势。
一、创新形式:构建多维心理健康教育矩阵
活动的设计突破了传统单向宣讲模式,形成了“知识普及—服务开放—互动深化”的立体框架。在“心普及”环节,学校不仅通过海报、手册等传统媒介传播知识,还引入虚拟现实(VR)技术模拟心理压力场景,帮助学生沉浸式学习应对技巧。“心开放”则整合了线上线下资源,除常规心理咨询外,增设AI心理助手24小时应答服务,并邀请行业专家开展“心理科技前沿”直播课。更值得关注的是“心交流”模块,通过“心理剧创演”“朋辈导师工作坊”等互动形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校园文化,使学生在参与中自然内化心理调适能力。这些创新尝试反映了未来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场景化的发展方向。
二、机制革新:从活动到生态的系统性重构
学校在组织层面提出了三项突破性要求:首先,推行“全员心理导师制”,要求专业教师、辅导员甚至后勤人员接受基础心理培训,构建“跨岗位联动”的支持网络。其次,引入大数据监测系统,通过匿名情绪打卡、课堂行为分析等动态评估活动实效,确保干预精准性。最后,将活动成果转化为制度设计,例如设立“心理学分”,要求学生每学期完成一定时长的心理健康实践。这种机制建设超越了短期活动的局限,形成了“教学—评估—反馈—优化”的闭环体系,为其他院校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
三、时代响应:心理健康教育的战略升级
此次活动的深层意义在于对接国家教育战略。一方面,它呼应了教育部《全面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5-2030)》中“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的要求,通过前置化教育降低心理危机发生率。另一方面,活动与江西省“红色心育”工程形成联动,例如在“十心”专题中融入革命老区精神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抗逆力。从更广视角看,这种将心理健康与思政教育、专业培养相融合的模式,正成为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
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的活动实践揭示了一个清晰趋势:未来的心理健康教育将更注重技术赋能、全员参与和长效机制。通过两个多月的系列活动,学校不仅搭建起心理服务的“基础设施”,更探索出一条将心理健康深度嵌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可行路径。这为其他高校在数字化时代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也预示着心理健康教育将从“配套措施”逐步升级为“核心育人环节”。随着类似实践的推广,一个更具包容性和支持性的教育生态正在形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