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谋划”十五五”:中国现代化新征程的战略布局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202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上海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这次会议不仅标志着”十四五”规划即将圆满收官,更预示着中国即将开启”十五五”规划的新征程,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历史方位与战略目标

“十五五”时期(2026-2030年)是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的关键阶段。作为”十四五”规划的延续和深化,”十五五”规划将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向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迈进。这一时期的特殊性在于,它既是”十四五”规划成果的巩固期,又是2035年远景目标的冲刺准备期。
从国际视角看,”十五五”时期正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关键阶段。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中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在此背景下,科学谋划”十五五”规划,不仅关乎中国自身发展,也将对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规划编制的多维考量

系统性思维与精准施策

会议强调要”逐领域合理确定目标任务与实施路径”,这体现了新时代规划编制的科学方法论。与过去相比,”十五五”规划将更加注重系统观念和精准施策,避免”一刀切”的粗放式管理。具体而言,规划编制将建立在对各领域发展现状、国际对标和未来趋势的深入研究基础上,确保每个领域的目标既具有挑战性又可实现。
在产业政策方面,规划将特别关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科技创新领域将聚焦”卡脖子”技术攻关,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民生保障方面则会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区域协调与特色发展

内蒙古、上海、浙江、湖北、广东、四川、甘肃等省区市党委负责人在座谈会上结合地方实践提出建议,反映了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新思路。”十五五”时期,国家将进一步完善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东部沿海地区将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作用,特别是上海、广东等地将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中西部地区则要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东北地区重点在于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这种差异化发展战略既尊重区域发展规律,又能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发展合力。

动态适应与制度创新

会议指出五年规划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这一制度优势在”十五五”时期将进一步彰显。与以往不同的是,”十五五”规划将更加注重动态适应性,建立更加灵活的规划实施机制。这意味着规划不是一成不变的蓝图,而是能够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进行适时调整的行动指南。
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将建立健全监测评估机制,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规划监测预警能力。同时,完善规划调整机制,确保在保持战略定力的前提下,能够对突发重大事件作出及时响应。这种”规划-实施-评估-调整”的闭环管理,将大大提高国家治理效能。

面向未来的战略意义

“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座谈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周期。这次会议不仅为规划编制提供了方向性指导,更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战略谋划能力和治国理政智慧。从历史维度看,”十五五”规划将承接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辉煌成就,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
在全球视野下,科学编制和实施”十五五”规划,是中国为世界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中国通过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将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确定性,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贡献中国智慧。特别是在气候变化、疫情防控、数字经济等全球性议题上,中国的规划实践将提供有益借鉴。
从根本上看,”十五五”规划的核心价值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无论是科技创新、产业升级还是区域协调,最终目标都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一规划将推动中国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支撑。